近日,青岛监管局发布披露了一则罚单:青岛银行因存在“向小微企业收取银行承兑汇票敞口承诺费;互联网贷款信息披露不规范、夸大营销”的违法违规事实,被青岛银保监局罚款52万元。
(相关资料图)
从今年收到的几张罚单来看,“夸大营销”的事,青岛银行似乎没少干。
自称“零破净”却因调节收益被罚
除上述罚单之外,今年青岛银行还收到过两张罚单。今年1月份,青岛银保监局披露的罚单显示,青岛银行因多项违规事实被处以605万元罚款,其中一项也是“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
3月份,青岛银行一名员工亦再次因为青岛银行“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被给予警告处罚。
然而屡因“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的青岛银行却曾宣称“在股债大幅波动的2022年,我行代销青银理财(全资理财子公司)管理的产品,实现了理财产品净值‘0破净’,是Wind统计2022年末唯一管理产品‘0破净’的银行理财子公司”。
据悉,“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指的是用其他理财产品的收益来填补某个理财产品的收益,使得该产品对外的展示收益率或兑付收益率高于实际数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部分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的方式来达到修饰业绩的目的。但这一做法无法真实反映单个理财产品的实际运作情况,还可能存在掩盖真实亏损的问题。对此,资管新规早已有明确要求理财产品需单独建账管理、单独核算。
青岛银行称,2022年青银理财管理产品零破净,主要源于青银理财较专业的投资能力和对产品的精细管理。
但屡次因“理财产品相互交易调节收益”被罚的情况下,青岛银行所谓的“零破净”是否靠谱,值得怀疑。
不良率下滑但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异常波动
2022年,青岛银行完成了新老交接,现任董事长景在伦、行长吴显明的任职资格分别于去年7月和今年3月接替了原董事长郭少泉和原行长王麟。“换帅”后,青岛银行交出一份什么样的“成绩单”呢?
数据显示,2022年青岛银行实现营收实现集团营业收入116.44亿元,同比增加5.08亿元,增长4.56%;实现集团净利润31.68亿元,同比增加1.74亿元,增长5.82%,业绩保持稳定增长。
同时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青岛银行资产质量得到了大幅改善,其不良贷款余额为 32.47 亿元,比上年末减少0.14 亿元;不良贷款率 1.21%,比上年末下降 0.13 个百分点,自2014 年以来首次实现双降。今年一季度,青岛银行的不良率进一步下滑至1.14%。
然而在不良贷款下降背后,青岛银行的另一个资产质量指标却值得关注。数据显示,在2020年末时,青岛银行的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31.07%,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74.6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21.91%。
不过到2021年末,青岛银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上述至78.54%,2022年末降为43.54%,今年一季度末又大增至80.90%。
相比之下,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则由2020年末的74.64%下降到2022年末的22.434%,今年一季度回升至38.57%。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则在2021年大幅下滑至2.45%,2022年末为3.19%,今年一季度回升至38.97%。
众所周知,银行贷款五级分类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青岛银行不良贷款迁徙率下滑的同时,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则大幅上升,这背后是否存在掩盖不良的行为,值得怀疑。
在今年1月份605万元的罚单中,青岛银行违规事实中就涉及到“资产分类不准确”一项。此外在2022年6月、7月及12月,青岛银行还因贷款资金被挪用、发放虚假交易的按揭贷款等相关原因,被青岛银保监局处以罚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