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今年以来,听到谈论最多的就是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无论大小,都期盼有更好的营商环境,让自己轻装前行、加速奔跑。民有所呼,政有所应。5月8日,《昆明市落实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攻坚行动2023全面提质年工作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昆明市营商环境三年攻坚行动,着力打造“四季如春营商环境”,擦亮“效率、服务、诚信”三大营商环境品牌,以营商环境之变筑牢“投资沃土、温馨春城”建设之基,让企业家来昆投资兴业“如沐春风”。
《工作意见》分为五大部分、18项工作任务,并按照“产业、投资、政务、市场、创新、法治、人文、开放”八大环境,梳理任务清单68条。同时,将首批云南省复制推广的营商环境创新试点39项改革举措作为附件,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标准,选树行业标杆,优化重点改革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份工作意见中,制定了以“一套系统、两项机制、三个行动、四个昆明、五项工程”为主体的2023全面提质年工作意见。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体现的是一座城市尊商重企便民的社会氛围,展示的是党委政府的服务效能,彰显的是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哪里营商环境好,哪里就会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哪里营商环境差,投资者就会望而却步,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方面讲,营商环境就是软实力、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令人惊喜的是,这份工作意见相关条款具体而明确,政策含金量颇高。比如,为了突破营商环境的新瓶颈,将打造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建设“活力昆明”,打造智慧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效率昆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建设“美丽昆明”,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建设“法治昆明”。同样,重点实施的五大工程,包括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提升工程,重点产业链强链工程,市场主体准入降成本工程,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工程,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有机融合,深化分级分类监管,实施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工程,深入实施“退、减、降、缓”举措。希望这些优化营商环境硬举措、好实招真正释放政策红利,吸引更多投资者和企业家来昆发展。
刚刚过去的一年,昆明以市场机制改革创新亮点,入选“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这已是昆明连续第二次入选。努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背后,是种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2022年,昆明市全年引进市外到位资金2508.17亿元、增长30.45%。其中,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488.68亿元、增长64.93%。2023年的目标则定为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不少于20个,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不少于25家,力争引进市外到位资金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增强行动自觉是前提,转变干部作风是关键。从微观层面说,营商环境说到底是人的环境,人是营商环境的核心。一个地方缺乏良好的营商环境,原因往往是“官本位”思想作祟。从某种程度上说,地方干部作风往往决定着项目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招商引资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从宏观层面讲,营商环境如一面镜子,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发展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必须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实际行动,是推动昆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此,笔者十分期待,昆明举全市之力着力打造的“四季如春营商环境”品牌,能够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努力让来昆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如沐春风”“如鱼得水”。(都市时报评论员 孟祝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