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资料图)
一道红旗渠,一座纪念碑,太行山因此更加挺拔苍翠……奔流半个多世纪的“人工天河”,汇聚成“红旗渠精神”,流淌在中原儿女的血脉中。创造人间奇迹的红旗渠,至今还流传着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们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动人故事。时逢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河南日报社联合共青团河南省委共同推出《问渠那得清如许》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进红旗渠精神传承人,听青年一代讲述红旗渠故事。
大河网记者 朱丽文 王怡潇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4月24日晚间,红旗渠干部学院的一间宿舍里,青年教师李媛正认真备课——将前段时间实地拜访修渠老人的故事整理进课堂讲稿。
故事记录着往昔,温暖着人心,为生活注入澎湃力量,李媛感慨万千:“这渠,真是深入咱林州人心底的渠。”
“红色种子”悄悄播撒——
太爷爷是县长,咋没给咱家留下值钱的东西?
李媛是个土生土长的林州人,她的太爷爷李贵曾任林县县长、红旗渠后勤指挥长。因此,李媛比大多数同龄人更早知道“红旗渠”。
太爷爷于1976年去世,李媛出生于1997年,她只在家里存放的相册里“见过”太爷爷。
第一次知道太爷爷很“厉害”,是因为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张插画——10万大军浩浩荡荡修建红旗渠的队伍里,太爷爷站在第二个。李媛很骄傲:“老师,你看,这是我太爷爷!”
从此,李媛在班里“出了名”,时不时有同学跑来“采访”她:“你太爷爷原来是县长啊,你们家是不是很有钱?”“你太爷爷有没有给你留下什么传家宝?”
▲李媛的太爷爷李贵(前排右一)和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一起深入群众
那段时间,李媛回家会问大人:“太爷爷那么厉害,给咱家留的传家宝是啥?”他们总是“笑而不语”,这让李媛很纳闷。
有一天,四爷爷拉着李媛说:“你太爷爷留了两个大箱子在我家,走,我带你看看!”
李媛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跑进四爷爷家。可当大箱子被打开时,里面空空如也,李媛纳闷了:“县长的工资不应该很高吗?太爷爷咋没给家留下啥值钱的东西?”
四爷爷听后,为李媛讲述了太爷爷追悼会上发生的一件“怪事”。
太爷爷追悼会那天,门外来了一群操着林县口音的“老乡”,说要来送李县长最后一程。
一位“老乡”解释道:“前些年,李县长每月都会来俺家里‘送’钱,多亏这些钱,俺们一家老小才能不缺吃短喝。”
听了“老乡”的话,全家人才恍然大悟:终于知道“李县长”的工资都去哪了!
艰苦的岁月已经过去,李媛也已长大成人。这些年,又听家人讲述了不少太爷爷的故事,她早已明白四爷爷家里那两个大箱子并不是空的,那里装的是不拿党一针一线、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当一名教师,立志要把红旗渠精神讲给更多的人。
“红色精神”悄然长大——
如果发现学员不感兴趣,我会立马切换方案。
正式入职当教师之前,李媛对这个职业充满期待:传道、授业、解惑,师道芳香千古。
可是真的入职后,她颇受挫败:“本以为当老师只要充分备好课,在课堂上认真讲给学员听就行了。可是,真正到了课堂上,从学员的眼神里我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我讲的内容不感兴趣。”
有朋友跟李媛说:“没关系,老师不能让每一个学员都满意啊,你习惯就好了。”可从小就受红旗渠精神影响深刻的李媛不想“就这么算了”,咱红旗渠的孩子,要做就做到最好。
怎样才能生动地讲好红旗渠故事?思虑再三,有点“社恐”的李媛决定走出去,走到“写”这个故事的人身边去。
第一次出去拜访,李媛选择了任羊成,一名林州人眼中的“修渠英雄”,外号“飞虎神鹰”。在整个修渠过程中,他受过四次重伤,折过两次腿,有两次还差点丢了性命。当时工地上就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过名。”
攀谈中,李媛问任羊成:“爷爷,您当时害怕吗?”任羊成眼神坚定地说:“不害怕,怕啥,咱林州人就是这,既然选择了,就全力以赴,一干到底。”
李媛被任羊成的眼神触动了:“听别人转述故事,跟到现场听当事人自己讲故事,感觉完全不一样。任羊成的眼神一直到现在,都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那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眼神。”
实地拜访修渠老人,已经成为李媛每次备课前的“必修课”。一次次的拜访,不仅让李媛的课堂变得真实而生动,也让她更加深刻地感受红旗渠精神的力量。
一次,李媛前往林州市石板岩镇拜访一位修渠老人。老人所在的村子是不缺水的,红旗渠就算修建好,对老人的影响也不大。李媛很好奇为什么他也要参与进来,老人轻声说:“因为山那边的人吃不到水。”
李媛当即眼神湿润:“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一名学员在参观红旗渠的路上帮李媛拍下了这张照片
现在的李媛已经告别“社恐”,成了红旗渠干部学院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现在我的‘故事’可多着呢,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准备多个‘教案’,如果学员有一个不感兴趣的眼神,我可能会随时调整讲课方案。”李媛信心满满地说。
来听课的学员也会经常与李媛互动:“老师,我觉得你讲的故事特别有真实感。”
李媛用自己的奋斗证明了红旗渠精神始终镌刻在百年奋斗的征程中,镌刻在每一名林州人的心窝里。
“红色大树”枝繁叶茂——
我想和大家一起修建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如今,工作三年的李媛已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千多名学员授过课:“学员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放到现在,林县人还能修成红旗渠吗?”
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李媛第一反应是:肯定可以!“以前条件那么艰苦都能修成,现在有了盾构机之类的大型机器,修渠肯定不在话下。”
被问多次后,李媛渐渐悟出大家其实想问的是——“新时代的我们,生活条件变好了,还可以像修渠前辈一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出新时代的红旗渠吗?”
李媛认为,“吃苦”在青年一代的心里,似乎不再占据主要位置。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前辈们通过艰苦奋斗为青年一代赢得安逸的成长环境,青年同样需要通过艰苦奋斗为未来赢得机遇与希望。
▲李媛参加2022年河南省青年网络评论大赛评选结果发布仪式讲述红旗渠精神传承故事
提及未来如何为青年一代讲好红旗渠精神,李媛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条自己专属的渠,也许不同时代渠的呈现形式不同,但青年人克服困难具备的精神状态应当是一致的。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通过讲述更加生动的红旗渠故事,和大家一起修建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