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振兴
白璧镇创新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1361”模式:
(相关资料图)
一“网”情深 激活基层治理“微力量”
记者 姜蕴真 通讯员 郭宏斌
白璧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党建引领、多元协商、共治共享”的理念,探索创新网格化管理“1361”工作模式,释放了基层治理新的活力。
“1”张网推动基层治理体系融合式发展
白璧镇坚持把以党建引领为中心的网格化管理作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红色引擎”,建立网格化服务体系,坚持多网融合、一体推进的原则,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根据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工作机制,白璧镇将全镇41个村(社区)8.2万人划分为41个大网格,有264名网格长、1440名网格员,形成一张工作落实“责任网”。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综合考虑各村组布局、地缘血缘、党组织和党员等因素,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每个村民小组划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设1名网格长和若干名网格员,每名网格员联系15户到20户居民,实现了所有村(社区)全覆盖、无盲区。
在白璧镇,村村公开了网格设置图,公布了网格长,网格员,乡镇、村包联干部,第一书记以及相关单位服务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制作发放便民服务卡,方便群众联系,使服务在网格内联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满意度。“群众的大事小事他们都放在心上帮忙解决,感觉心里特别踏实。”这是东北务村村民的心声。
“3”级网格长坚持党建引领助推工作扎根
“网格长、网格员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帮俺家解决了大难题。”东北务村村民赵老汉逢人便说。赵老汉因儿子突发精神疾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这一情况通过网格员、分包党员上报村组、村、镇三级网格长后,该村党支部书记立即组织村“两委”干部协调患者看病事宜,并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对其进行救助。与此同时,镇党委负责同志第一时间协调民政等相关部门实地走访,落实相关政策,帮助其解决困难。
白璧镇坚持镇党委书记、包村科级干部、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镇、村、村组三级网格坚持党建引领常态化机制,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对接、动态调整”的原则,以自然村村民小组及党员中心户等为基础合理划分网格,选派网格长、网格员,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道德模范、志愿者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微网格”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站式受理,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6”项制度助力基层治理规范化运行
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如何规范化高效运行?白璧镇在实践中给出了答案。
白璧镇建立实施了“一核五会”治理、联系服务、定期走访、报告反馈、工作例会、考核奖惩6项制度。该镇推行以村(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发挥支部会、“两委”会、监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作用的“一核五会”基层治理制度,全面推进党建网格、信访网格、综治网格、环保网格、为民服务网格“五网融合”,充分发挥网格员的群众工作优势,做实网格内基础信息、社情民意、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的收集、反馈工作,同时,结合各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实行包村科级干部、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责任制度,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部门资源,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机制。
“1”个工作模式加大矛盾化解力度
2022年岁末的夜晚,白璧镇政府会议室内灯火通明,镇党委书记会同派出所、司法所和法庭骨干人员,市、县人大代表,律师,村党支部书记等一起认真分析、研判、总结2022年矛盾纠纷调处、信访案件化解等工作,并安排部署2023年的工作。
白璧镇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为进一步夯实责任、筑牢底线,按照县委书记、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邢振东要求,自2022年9月26日以来,白璧镇坚持镇党委书记每周至少一晚集中分析研判矛盾纠纷、信访案件工作制度,做到风险隐患排查在前、处理在前、化解在前,依法依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该镇先后召开23次夜间分析研判会,信访总量比去年同比下降86%,工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镇党委书记参与研判、排查矛盾,梳理案情,开展工作,干部主动下沉一线,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基层党员、群众代表积极参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白璧镇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2022年,白璧镇党委被全省表彰为“2021年度平安建设先进党委”。